福州风景点

[编辑]

鼓山    

        导游:位于福州市东郊,在闽江的北岸,距城区约17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宽约8公里。

        介绍:鼓山诞生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之前,最高处海拔919.1米。峰顶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据说每当风雨来临之时,便隆隆有声,故名鼓山。
        鼓山风景秀丽,历来是福州的佛教胜地,山腰有古刹涌泉寺,寺旁有千佛陶塔,东有灵源洞喝水岩、水云亭石门等20多景;南有龙阁、兰花圃、罗汉台、松涛楼等50多景;寺西岩洞较多,
以十八洞景为最;北有浴凤池、白云洞、海音洞等40多景;此外,山中还有堪称福州碑林的摩崖题刻180余处。

        门票:3元
        交通:五一广场上有专门开往鼓山的鼓山专线和鼓岭旅游专线;另外,乘39路公共汽车也可以到达。

金山寺

  仓山区新镇洪塘江心有一个石岩小阜,在茫茫的江波之中,宛如一颗漂浮着的大“金印”,宋时有人在这个“大金印”上用185块白黎石建一座石塔。塔高7米,7层、 8角、实心。以后又相继在塔的周围环建底堂,组成一个小 巧玲珑的寺院建筑群,类似镇江的金山寺,因此亦称,或称“小金山”、金山塔寺等。明沈慧有《金山寺》诗:“洪塘渡口晓烟含,钦乃渔舟过二三。似此小金山一阜,风光未必逊江南。”福州的禅院大多在深山大崖,独“金山寺”在江渚小阜之上,水绕寺转,寺随江浮,风光秀丽,环境清幽。宋朱熹有题金山寺联曰:"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古有“金山寺八景”驰名国内外。其八景分别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目山风帆、环峰夜月和旗麓斜阳。民国时国府主席林森十分祟尚金山寺胜景,题匾曰:“是最胜处”,至今犹挂寺后面的“大悲楼”上。

  历史上,金山寺曾几次被洪水冲毁;冲毁后又几次被重建或改建,但限于地理条件,皆没有扩大过。至今最后一次重建金山寺是1934年,仍以“石塔”为中心,前面是一座阁,称“观音阁”,供奉的却是“妈祖娘娘”林默娘的石像。塔后有一座楼,称“大悲楼”,才有观音大士的香位。左右各有一座“斗室”,左为“怡怡斋”,右名“借借室”。 皆仿旧时格局建成。“怡怡斋”是明嘉靖年间抗侯名将张经读书的地方。张经有联曰:“楼间几层摩日月,江湖千古集衣冠”。“借借室”为明隆庆初年莆田学者林兆恩寄寓读书所在。他也自署对联于门上:“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所以称“借借室”。金山寺因在水中,以水为“墙”,所以最幽静,少尘嚣,颇宜于读书。明代还有翁正春、曹学性等人先后在这里“投斋借室”,以后翁正春中了状元,曹学性成了进士,皆累官至礼部尚书。有趣的是曹学性还另在寺前两株古榕的枝丫上建屋,称“天坪禅楼”,仿古人巢居的意境。他有《小金山天坪禅楼落成》诗写:“流水襄陵势,巢居或此年。更无云着地,况是日中天。 倏忽枝生时,吟哦叶耸肩。禅机谁问答?铃语坠风烟。”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经官七省经略,奉命北上抗候,也是在金山寺里慷慨饯行的。他即兴成诗告别乡老日:“鳖背 雄山控急湍,浮踪何处更奇观?云峰南去金陵近,潮水东流玉柱寒。楼阁几层摩日月,江湖千古集衣冠。凭高北望群星拱,永兴国万代安。”

  古代到金山寺有桥可通,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被水所毁,此后来往则用小舟引渡,所以清代的《榕城考古略》云:“旧有桥,以通往来,后拆,今易以渡。”1982年重修金山寺的时候,曾有架桥之议,但终被否定,以为以舟引渡,更有一番"江风帆影''的诗情画意。倒是在金山寺之北不远处,建了一条横跨洪塘大江的“洪塘大桥”,长1849米,像一条彩虹,给金山寺增加了许多的情趣和魅力。

于山风景区

  于山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是镶嵌在榕城市中心一块璀璨的明珠。多年,由于种种原因疏于管理,山上违章搭盖日益增多,而绿地面积逐年减少,美丽的风景遭到破坏,市民对此深感惋惜。1998年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投资l000万元对于山实施“显山露水”工程,至此,于山被定位为风景区,在“三山”中率先开始“还出于民”的整治工程。

  1998年10月7市园林局即着手对于山实施“还山于民”的一期整治工程,拆除各种无观赏价值或违章建筑物4加0多平方米,使原来层层包围的古建筑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拓宽环山干道和登山石阶;改造兰花圃;增辟5块绿地;营造春夏秋冬四大景区。四大景区的春景区在南部,以杜鹃、碧桃等花木为主;夏景区在东部,以紫薇、石榴、扶桑为主;秋景区在西部,以桂花为主;冬景区在北部,以腊梅、山茶为主。整个景区绿化规划设计以植物为主,营造与景区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使于山重现绿草如茵,花木扶疏的景观。

  于山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在整治工作中,有关部门对此作出了调查并重新描红,还对-些石刻的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使石刻更明显地展现在游人面前。整理出的摩崖石刻有宋、元、明、清、民国、现代以及无法考证年代的共计84段。其中位于鳌顶峰(状元峰)上的北宋淳浮化(990年)吕文仲的题刻,被1964年印行的《于山摩崖石刻录》认为是“福建现存宋代摩崖石刻当此为最早”。在戚公祠平远台岩石上镌有-道近代文学家郁达夫于1936年渴戚公祠时作的《满江红》词。1998年,中共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在九仙洞右侧题刻一大“寿”字,字径2.4米×1米,为草书;同年,省人大常委主任袁启彤在狮子岩东壁上题刻“还山于民,福泽千秋”8个字,字径20厘米×25厘米,为行书。

  于山二期整治工程主要是拆除于山靠五一广场一面所有遮挡景观的广告牌、违章搭盖等7丰富面向五一广场的山体景观;再是拆除协和医院南侧低矮建筑,并组织好通向白塔的景观线,建好沿线风景林。

乌 山

  福州自古别称“三山”。乌山是三山之一。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后程师孟延请福州前任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铃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一时洛阳纸贵,驰名远播。
        乌山素有36奇观之称,从山东南麓拾级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冲天台”。相传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携青田白鹤在此地冲天飞逸,后人建“放鹤亭”。亭子后崖石上镌有“古放鹤亭”4字,台侧亦有程师孟篆书“冲天台”,道劲有力。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巨崖,崖顶凌空飞越一天然条岩,称天台桥。此桥险绝,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台阶又行数十步至道山亭,沿亭西下逶逛至天章台。元朝杰出诗人萨都刺曾咏有“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的名句,篆刻在苍崖之上。过天章台奋力攀上一小山峰,峰顶有霹雷岩,此石长达9米,中分两半,微露一隙,据史载,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诵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霹雷岩由此得名。

  霹雷岩左面石岗上矗有一座长方形亭子。离亭约200步,一块崖石上镌刻着“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此崖俗呼“黎公岩”。黎公即黎鹏举。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侵寇犯闽,闽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当时身为指挥金事的黎公亲率将士,在马尾至闽安镇一线与敌寇浴血作战,杀得矮寇弃尸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复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纪念这一位民族英雄。

  霹雷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清冷”是静肃之意,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华而不实,时常摆宴于此,到任数月,即身败名裂,亭台亦随之记废。

  由清冷台踏上数十层石阶至先薯亭。该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陈振龙侨居菲律宾。菲律宾曾为西班牙殖民地,曾引种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番薯。陈振龙为躲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检查,将番薯枝条系于船底,带回大陆后,又在福州南台纱帽池辟地种植,当年即获丰收,后又经金学曾推广。金著有《金薯传习录》。

  从先薯亭北出即至“观音岩”,传说晚唐时岩壁遭雷火袭击,壁上显出隐隐约约的观音形象。岩畔有朱子楷书"福"字,长三四米,堪与鼓山“寿”字相匹。

  乌石山最高点为凌霄台,蔡襄曾写有《凌霄台诗》,其中:“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传为绝唱。

   乌石山除36奇景之外,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最著名的首推华严岩侧的唐朝李阳冰《般若台铭》。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书法界称为“大小李”。《般若台铭》与浙江处州《新驿记》、绍云的《城隍记》、丽水的《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此外程师孟、陈襄、赵汝愚、梁克家、叶向高等在乌山也皆有题刻。

  做为道教名山,乌石山历代建造的道观词堂亦有不少。如纪念理学大师朱熹的“朱子祠”,纪念我省9位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蔡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侯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桐”以及“先薯祠”等。

  乌石山南麓灵鸳庵左,有南宋遗民游汶居所。游汶曾得罪奸相贾似道罢官,元初不仕,并自题其居曰“遗民浮宅”。他平素穿一布袍,自书其背日“遗民破袖”,其气节可与郑所南同誉。山之东北麓有“第一山”,邑人建“第一山房”。屋旁鳞次台,登其巅可望城中屋宇鳞次。石山刻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3字,宋朝状元黄朴曾居此并刻诗一首于石:“祖居山下自唐迁,故老相传七百年。若使儿孙能守分,免教沧海变桑田”。革命前辈邓拓也曾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今“第一山房”已辟为“邓拓纪念馆”,古老的乌山,也为此而生色。

屏 山

  屏山,之所以称屏山,是因立于城中闹市看此山,其形如屏。屏山又曾称样楼山、越王山等,据说当年闽越王故都建在此山麓,所以屏山一度名为越王山。屏山历史悠久,古时常有要人驻此,因此遗留下的古迹景致就特别的多,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的有29胜。如山的东麓曾有冶山之称,为闽越王建都的具体地点,有欧冶池,后唐刺史裴次之辟球场于山南,曾建有望京山、观海亭、玉泉池等胜迹南麓原有越王饮马池、琴石、金鸡井,特别珍贵的是有宋代的古建筑华林寺;北麓则有龙舌泉;而屏山山巅曾立有环峰亭、胜会亭、翠涛亭,并建有镇海楼等。可惜的是,数百年风风雨雨,朝代更换,屏山许多胜迹多已不复存在。又万幸的是,南麓的宋代木构建筑华林寺得以保存,尤其近年来人民政府重视,拨款筹资,再次大兴土木,已修葺一新。 倘伫立屏山绿草如苗、树木如盖的山丘之上,举目四眺,难免使人思古忆旧,仿佛山之东麓传来闽越王的声声战令,山之南麓闽越王的饮马池畔吹吹声响不绝,似是闽越王的战马在仰首嘶鸣。又闻得山巅各座亭阁里吟诗声,对奔声不息……透过密林朝空望去,见一团一簇的云彩从山那边汇涌而来,这也许就是闽越王当年征战后留下的硝烟战雾……

         屏山北麓的龙腰山,过去曾是全福州市最大的垃圾山,而今却是一个美丽的公园,且就定名为屏山公园。此园面积约10公顷(148亩)。登高望去,园内一派南国风光,上百个品种二四千株的乔灌木遍布整个公园,近5千平方米的草皮,使整个公园绿菌苗的景致独具。园内深处,名花贵草就更加的集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颜八色的争奇斗艳,比如那鸡冠花、太阳花、兰花、南洋杉、假摈榔、大龙相等等。该红的红,该绿的绿,映透出大自然之美。在红花绿树丛中,恋人双双,情侣对对,更有一番美中至美的景象。信步一条小鹅卵石铺就的通幽小径,可见用小石拼成的几个字竟是:自由恋爱、成双成对。有此为青年男女呼吁之声,恋人们便远远近近地喜欢聚此倾诉情肠。

西禅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格城中心约1.5千米,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废记,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宰田的“荔支风点佛宪灯”传世,广布佳话。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唆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又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相传它的旧址为华严寺”。唐建中四年(783年),有龙居灵源洞,从事裴育认为“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请高僧灵峤入山诛茅设台念《华严经》从此龙不为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名“国师馆”。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称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万历、天启间相继修复。清顺治初僧元贤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罗星塔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

  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调入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产 ,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所以,“冶城东望诲天遥,谁遣中流二柱标”,出自明代叶向高诗句,感慨古塔的销沉。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搪。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择,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雨,月近家园渐觉圆”。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 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毁之塔刹。1964年重修,因栏板和塔檐剥落,只好改用铁管栏杆。但建筑的艺术风貌,仍存旧观。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又明代林世壁的“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浙有诗曰:“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掉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罗星塔形势险要:“地拟瞿塘看艳蓣,江同扬子见金焦。”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的见证。所以《福建通纪》有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广东)形势最胜之区"。

  罗星塔山现己开辟成公园。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穿过公园人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风景宜人。几株参天古榕,紧紧相挨,郁郁葱葱,像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视野突然开阔,心旷神怡。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尽收眼底。

南通十八重溪

  十八重溪在闽侯县南通镇的古城村。这里有一座古灵山,溪流自古崖山尾北流,斗折蛇行,计10千米18个组合,后汇人大樟溪。溪流两岸的危崖叠嶂,林木苍郁,宛如桃源仙境。山上有许多岩洞,著名的有“罗汉洞”。前洞口像大猩猩张开的嘴巴;后洞口像是“罗汉洞”的“后门”。洞很小,仅有两张床大,但十分阴凉,可供游人驻足或避暑。明初“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郑定曾有诗云:“天乙岩头发长啸,云散天高秋杳杳。石室凉生六月寒,海天望断三山晓。”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说:罗汉洞又名“天乙岩石室”,或名“小方广”。 古灵山中多奇峰峻拔,如“文笔峰”,又称“古灵席帽山”,就像一支擎天巨笔,摩云插天。明高秉有《文笔峰》的诗说:“文笔耸孤翠,高标写苍穹。气夺众峰秀,屹为三山雄。何当览奇观,于此巢云松。”席帽山有一种特产叫“蓝草”,古代农家多采“蓝草”炼制蓝色的颜料,用来漂纱染布,令人称奇。山后有一石窍,出甘泉,可资20人喝饮。饮竭复盈,神奇莫测。

  古灵山有隐灵寺,唐咸通间(860-873年)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847年)建;灵源院,宋嘉枯中(1056-1063年)建;此外还有赞云房、碧玉潭、落镜桥、小天台、幡龙石、逗云亭、云湾渡、月山崖、安德泉、古灵庙、古灵旧隐等胜迹。明王褒有《题古灵旧隐》的诗曰:“故乡风景应何有?少年交游恒白首。鸟府新推从事贤,谁道折腰羞五斗。因言旧隐似盘谷,萝里惟怀返初服。蕙带梦衣江上春,王孙几望天涯绿。”此外还有林志的《古灵十景诗》,但诗中所述景物,今多已芜没,有待于恢复和开发。

  十八重溪的西畔有宋陈襄墓。陈襄,字述古,号古灵,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后为侍御史,因反对“青苗法”和奏请贬斥王安石等事,被谪知陈州、杭州,终以侍读判尚书都省卒,乡人奉其为“海滨四先生”之首,立祠纪念,称“古灵先生”。古城村又因此而称“古灵村”。“古灵村”里旧有陈襄宅、陈先生祠、陈襄官印石等。此外,村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明代隐者陈宪,字文则,隐居教授,宣德、正统间,屡聘校文,俱不赴,尝作宅曰:“渔海归航”。

   十八重溪还有酷似于武夷山大王峰”的“皇冠峰”,有“织女岩”、“石济公”、“知音瀑布”、“乌龙吐水”、“龙潭”、“弱翠潭”、“水帘洞”等100多个自然景观,更奇特的是还有许多野生的狱猴群出没其间,给旅游者增添许多情趣。

   500多年来,十八重溪一直是一个旅游胜地。近年又经开发,特别是在第六重溪处,建设“石风帆山庄”,配套建有“一品香”酒楼、“咪咪”咖啡厅、“爱君”卡拉OK舞厅、“棋牌点”娱乐室、“金蝶”茶廊舞厅、“姜太公”钓鱼台、“自得乐”烧烤园、天然游泳池和中、小型的会议室等,集食宿、娱乐、会议于一体,全方位为旅游者服务。十八重溪风景区现已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

下沙度假村

  下沙度假村,距长乐市区中心东南25千米处,周围有"壶江泛月"、"御国归帆"、"灵峰迎旭"、"屏嶂铺霞"4景。她背倚天池山光山色,面对东海万顷碧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1979年开发为福建省海滨娱乐中心后,更成为我国东南度假胜地,特别是每年七八月间,每日到此消夏的人数以万计,最多时达到日3万多人次。

  海滨浴场是度假村最受青睐的一角。全长达8千米,宽400米,属内海无鲨区。在18米的水域内,水深不过一米,沙细坡缓,不受潮汐影响。海岸边有望不到头的纯粹"铁板沙"的黑沙滩。盛夏时节,沙滩上处处撑起供人休想的五颜六色的旅游伞、行军式帐篷和蒙古包。红男绿女熙熙攘攘。许多人踏着帆板跃向大海作冲浪运动,或是驾驶着摩托艇在海面盘旋邀游。更多的人则是徒手下水中戏耍或游泳。潮落以后,沙滩裸露,有许多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来回驱驰;也有人骑着租用的马驹,饶有兴味的策马驰骋,或是信马由缰,品味着眼前好景,领略这别有风致的休闲方式。夜幕低垂,人们漫步海滩,幽静中谛听海上潮声和崖岸间情侣们喁喁私语;回首岸上月色朦胧,簧火明灭,不远处歌厅、舞榭和酒家,飘来旋律优美的音乐,还隐约可闻到从餐馆里飘来引人垂涎的海鲜和烧烤的香味,使人想见此时正是高朋满座,席上摆着闻名遐迩的长乐海蚌西施舌、石斑鱼、鱿鱼、鲟等海鲜。

  下沙度假村已建有长1100米的海滨大道,900米的"海沙路"和700米的海堤。同时建成有海滨度假村文化娱乐中心,内设招待所、餐厅、舞厅、影视录像展播厅等。此外,还有各具特点的宾馆、酒家、餐厅、邮电大厦、大型商场等服务行业,及省、市许多单位的疗养所、招待所等80多座构思新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绿荫掩映之间,尽善尽美,令人留连。

  在度假村众多的建筑物中,最有特色的则是王母礁上造型别致、采用仿生建筑技术盖起的"海螺塔"和"海蚌厅"。王母礁离岸400米,筑有海堤相连接。海螺塔呈圆锥形,高24米,耸人云际,内分7层,有螺旋型台阶68级,各层均有飞搪露台,可以燎望四周的景色。海蚌厅形似巨蚌,半张着蚌壳,内腔为圆型大厅。螺蚌比肩相邻,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游人登临螺塔,向左可见文武砂镇新垦的200公顷稻田翻腾着绿浪,有"壶江泛月"的意境;向右则可见被称为"海上航标"的御国山,一睹"御国归帆"的风采。

  这里又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视点。每当天高气朗,曙色初明,东方海天相接处可窥见朦胧亮色,继之满天霞光万道,海面溢彩流光,一轮红日开始露出水面,冉冉上升。入夜,则可见皎皎明月从东洛岛背后,悠然升起,清辉弄影,如诗如梦,恍然是"海上生明月",意境清幽。

  王母礁和云母礁对峙海中,旁有二石耸立如帆,称双帆石。礁上怪石嵯峨,引人入胜。海风起处,惊涛裂岸,气势雄浑。据传说,南宋末叶,元兵攻下临安,宋杨淑纪偕益王、广王南下,船队曾避风此礁。后人在此建有杨淑纪庙,称其庙为王母庙,称其礁为王母礁。御国山离下沙约8千米,原名牛角山。山插海中,高出云汉,有捍国之势。里人郑建中曾勒"日角云根"4字。这些传说与险峰胜景都给下沙度假村以瑰奇的色彩,增添诱人的魅力。

  长乐下沙度假村,无愧于被誉为"东方夏威夷"、"南国北戴河"。

冰心文学馆

  这里原来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航城”的太平港,不知道什么时候淤积成了一片肥沃的田野,1996年改建为“爱心公园”。公园的主体部分便是“冰心文学馆”。

  冰心,原名谢婉莹,长乐人,1900年生,被称为“世纪同龄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她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小说,至今仍在笔耕不掇,1982年出版有《冰心文集》5卷,被称为“中国文坛祖母”。为了研究冰心的文学成就和发扬冰心的“爱心”,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投资780万元,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县建“爱心公园”和“冰心文学馆”。1997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并正式开放。冰心文学馆占地0.8公顷,由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灰、白色为主要基调。丰富而不落俗套,朴素又不失大方,给人十分清新、典雅、悦目的感觉。

  冰心文学馆的大门口挂有两块牌子,一是“冰心文学馆”,二是“冰心研究馆”,均赵朴初所书。一层为“大堂”。油光可鉴的花岗石铺地,雪白爽目的涂壁,为举办各类活动和会议提供良好的场所。这里还设有贵宾厅和会客室,装横讲究,设施完备,可以接待外宾和国内的专家、学者。第二层为"展厅",有大量的照片和实物,展出冰心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每一个参观者,面对着这丰富的展品,莫不肃然起敬。与“展厅”同样重要的是“冰心实物珍藏室",珍藏着大量冰心的手稿、版本及其他的实物。是学习冰心最好的地方。第三、四层为“冰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冰心的文学品格和冰心的爱心。可以接待100位左右国内外专家、学者,并可举办小型的研究会议。此外,冰心文学馆还有办公系统建筑,共有12间办公室,2间小会议室,1间大会议室以及厨房、餐厅、客房等等。院内一个大天井,种花植树,假山垒趣,绿草成茵,是一个良好的文学创作环境。

  文学馆的前面便是广阔的“爱心公园”,占地约4.3公顷(64亩),都种着绿茵茵的“马尼拉”草和数以百干计的奇花异木。一弯湖水像古代“太极"图案一般摆在公园的中央。也许这是“太平港”留下来的唯一痕迹,想不到几百年之后,她却仍然为长乐县的人民贡献"爱心"。偌大的一个公园,在碧色参天的"马尼拉"草丛里用彩色的钢砖铺着一条又一条的甭道,颇有曲径通幽的意境。甫道的两旁间或有灯柱,有石椅石桌,供人悠闲漫步,供人促膝谈心。甭道的尽头有石砌仿古拱桥跨湖而过。站在拱桥面,扶着石栏杆可以登高临流,放眼眺望,满园春色尽收眼底,令人怡然而乐,也令人深深地体味到长乐的人民和长乐的土地贡献"爱心"的真正含义。

  “爱心”塑雕紧挨在“冰心文学馆”的前面,内容是:梳着发鬓的冰心和一群挂着红领巾的男女少年在促膝谈心。塑雕的基座有冰心的手迹:永远的爱心。“爱”是这里永恒的主题。

石竹山

  石竹山,位于福清县宏路镇西2.5千米处。此山因"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而得名。山上有胜景石竹寺、狮子岩等128处。明朝徐霞客游记中说:"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现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区之一。

  石竹山风光以石竹寺为中心。从东张水库管理局东侧走石磴上山,全程1400级台阶,8座凉亭,步行约半个多小时可至石竹寺。该寺建于状元峰下半山腰的悬岩峭壁上,一面依山、三面悬空,远望如空中楼阁,天宫仙苑。寺后群峰嵯峨,四周绿竹耸立,红墙碧瓦,典雅清幽。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初名"灵宝观"。

  宋乾道九年(1173年)巫相史诰重修时,因周围多奇石幽竹,遂改名"石竹 寺"。现寺院内建有九仙阁、玉皇阁(天君殿)、土地厅、观音大士殿、紫云楼、玉皇行宫、大悲殿等。石竹寺有两大特色,一是以道教为主,道释儒三教长期共存、和睦相处;二是民间梦文化活动历久不衰。如九仙阁内供奉"何氏九仙",是祈梦场所。寺外崖石上留有"石竹仙山,白日作梦"摩崖题刻。寺之西侧有蟠桃洞、仙桥、石门、出米石等胜景。

  从石竹寺西出至"炼丹灶",经"仙泉"、"朝斗石"、"伏虎石"直抵主峰状元峰。峰巅海拔534米。在此观景:四周峰峦奔突云山雾沼,晴日里鲤鱼湖碧波万顷,溪流蛇行蜿蜒山间;远眺东海则浩渺接天,岛屿若隐若现,游人疑入海上瀛洲。

  状元峰顶有一块巨石,称沧海石,石上布满海中贝壳类动物化石。沧海石作为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引发游人无穷遐想。

  从主峰折返,中经石竹寺,距寺数十步有紫云洞。洞内宽敞清幽,塑林晃真人塑像。传说林晃为五代后梁人,在此炼丹济众,求医者络绎不绝。洞口有"应接不暇"摩崖题刻为证。与紫云洞隔湖相对的正南方鲤尾山上,有紫云塔。塔建于明代,仿楼阁式,花岗石结构,8角7层、高24米;塔内有石梯可攀登至塔顶。 观音岩在半山亭西侧,有巨石如檐,横空而出,离地高10米,似巨瓦一片,故民间称"一片瓦"。崖壁苔痕斑驳,缝隙泄泉,树根盘错其上,岩上"石竹"镌刻,字迹苍然。

  观音岩附近还有仙人坪、仙床、鹤影石、鸳鸯石、化龙窝等奇石

  从石竹寺下永瑞亭仰登狭径,过蟠桃洞,曲径通幽至小蓬莱即到"一线天"。巨岩如神剑中劈,两壁峭立,中间隙道有石蹬。隙道总长10多米,仰望一线蓝天。隙道出口处上方有一巨石悬空,望之欲坠。道中一树挡路。"险崖阻行,巨木挡道",至艰至险。

  从一线天沿石磴登攀而上百米远处,陡然断崖临空,峭壁欲倾。古榕气根咬定青崖。仰望崖顶,三处石崖伸展似檐似剑,故名三重搪。此地险绝,可望而不可及也。

  石竹寺西侧有"通天洞",洞高2.8米,深7,2米。洞顶有孔望天,故名。

  石竹山下有鲤鱼湖。湖面15平方千米,湖内有一小岛形如鲤鱼。岛上常年栖有数千白鹭,傍晚,白鹭归巢,热闹非凡,平添佳趣。乘游艇环湖观赏湖光山色。湖面碧波荡漾,偶见湖鱼跃出水面。此情此景真可谓悠哉游哉,如入人间仙境。

青云山

  青云山在水泰县南13千米处。主峰海拔1130米。南宋时萧国梁在山中苦读,以后赴京礼部试,一举夺魁,状元及第,成为永泰县“一县七里三状元”的第一个状元。因此称山为“青云”,寓意“直上青云夺状元”。青云山孕育了像萧国梁这样的大文人,的确是不平凡的。

  青云山属环太平洋火山地带地貌,其火山喷发大约在2200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期。由于火山口的喷发,造成地层畸形断裂和许多星星点点般的岩壑,于是一方面是群峦叠起,笔挺笋拔,云封雾绕,如匡庐世界;另一方面是深沟大壑,流瀑成群,飞珠溅玉,蔚为壮观。风景区全在一条10千米左右的峡谷内。过山门,沿溪边小径适应而上,路尚平缓。不远处扑入眼帘的便有100多米高的“龙潭峡谷”景观。“龙潭”似乎处处都是,但真正的峡谷实不多见。特别是青云山的“龙潭峡谷”宽只有三四米,有溪川流而下,水声潺潺,激流成瀑。溪的两岸皆一笔悬岩,如大刀阔斧力劈而成的两列长廊石林,若铜墙铁壁一般,叫鸟儿有翅也难飞。临溪流处,岩石皆被剥蚀得太湖石般干奇万状,妖烧多姿,令人惊叹不迭。

  从"峡谷"往上经“森林驿道”,过“青春驿站”,沿路星星点点,有许多景观,如 “仙人足”、“鲤鱼跳”、“悟空岩”、“羚羊壁”、“神龟戏水”、“天犬望月”、“狮子戏球”等,但更为世人叹为观止的是瀑布群和岩洞群,大多集中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最高处,计有“珠帘瀑布”、“新月瀑布”、“石龙瀑布”、“青龙瀑布”、“凤尾瀑布”和“如意洞”、“红军洞”等。因为岩洞太多了,有许多至今还没有个适当的命名呢!因此游客倒有跃跃欲试的机会,以博有个五彩斑澜的人文景观。所有岩洞的岩石都是由灰黑色的火山岩构成,不由叫人想象在千万年之前的那一场火山爆发,是如何的惊天地泣鬼神。“火滚焰腾天门闭,山崩地裂鸟兽无”,却造就了今天的千古奇观。最奇的是“青龙瀑布”。“青龙崖”高80米,“一崖高耸接云天”。崖顶有一个呈半圆凹槽的断壁。水流从断壁的槽口跌落而下,被半空的一片岩石挡住。水石相击,铿铿锵锵;然后又再泻而下。如此经过类似的5个回合,形成美丽的“五叠泉”,比庐山的“三叠泉”景观有过之而无不及。“青龙瀑布”经几个场次的飞珠溅玉之后,集中水力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凌空直下“青龙潭”。这个"青龙潭"也是古代火山的喷发口之一,今天却溪水盈盈,有竹排让人游戈,颇有一番诗情画意。

  “凤尾瀑布”距“青龙瀑布”仅20多米。有两股泓流成风尾巴一般自崖壁飘落,注入乱石堆叠的岩谷里。有趣的是这岩谷却不积水,附近也没有溪流。这水到哪里去了呢?想来一定有一条“地下河流”,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

  青云山顶多奇峰,皆由巨大的岩石壁立而成,若剑拔弩张,直插云霄,其中有天池的"凝眸双峰",有“将军骑马”,有“观音拜月”,有“神笔”,有“状元靴”等,宛如造物者在这里叠一盆假山那么隽秀、挺拔,令人百看而不厌。在岩峰夹缝的土层里,长有许多奇草异树,最令人惊羡的是在“青龙瀑布”对面岩峰底下,长着10多株“刺沙椤”。“刺沙椤”有3米多高,像公园里的“鱼尾葵”,但它却是几亿年前恐龙时代的“活化石”,至今在青云山仍然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让我们有一睹芳颜的机会,不能不说也是一大的享受。

方广岩

  方广岩在永泰葛岭山腰,为一座天然岩洞,海拔300余米,为中生代白YA纪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的基岩,由于断层峭壁分化崩裂,成了高20余米、深宽各10余米、底面积400平方米的洞穴,宋代建隆二年(961年)有人选在洞中创建“方广岩院”;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当地黄非熊隐居其间,结合洞内景致,作十景诗,名传遐迩。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重修佛寺,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纯以巨杉依崖支撑,构成“空中楼阁”式建筑物,别致奇特,耐人观瞻。

  从葛岭镇的停车场,顺东北的山径、石蹬在松林和溪流间逶迤而上,时陡时平,风景独好。到了前面岩石嶙峋处,入口渐窄,天然垒砌的“石门”,穿行之时,便能领悟“寺凭松作径,天设石为门”的胜境。如果遇上云雾迷弥时分,就有雾罩石门的奇景,揽胜别有一得。沿途石立道旁,间有大松点缀,可见悬岩削壁立于千丈,也有石峰如笔,直屹高空;涧水潺潺作响。元代王用文题刻有“飞佩”两字,此外有明代林应宪的“方广洞天”,清代陈景亮的“闽山福地”,还有清代薛朝晤、龚易图诗刻、无量寿佛像刻等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山道上还有铁壁篆、渡石桥等古迹,也值品玩。

  步入山门,循山势穿林进内,只见方广岩似一覆釜,内建“方广岩寺”,包括大雄宝殿、梦亭、僧寮、香积堂等。殿旁有副楹联:“岩洞玲戏现出半天佛国;楼台漂渺嵌成大地人寰。”很能形象地概括别有洞天的壮观。参加辛亥革命 的林素园先生七宿此间作"的一副楹联:“台低洞阔吞天地,月朗泉飞忘雨晴。”从日夜和雨晴的变幻,渲染洞和泉的特色。

  出大殿登上悬空百丈深壑的天泉阁,阁左有个岩石,状似雄狮下山,俗称狮子头岩。这一岩石左上侧,又有大石,形状酷像石虎。再观虎石左前方,有“黑猴望舟”,右有羚羊洞。这些怪状石岩,多与山兽名相连,自成方广的旅游文化特点。再上去,远近有两大石台,近的称“朝阳岩”;远的称“晒谷岩”,这个巨大石台可摆3桌酒宴,僧众收获谷物,多晾其上。

  方广岩内可观赏石钟乳和日光交映,以及苔痕、石色、岩纹交织的画面,从中幻化多种飞禽走兽、山川人物、奇花异果等图像。据说每年中秋,夜月斜照岩上,可见“童子拜观音”景象,自古流传。露台顶上有一大石,俗称“龙尾泉”,细看这条似龙尾的石隙,泉涌不断,即使冬夏干旱季节都有清泉滴落。在脱凡楼左侧,有“白猴出洞”、“水帘观瀑”等景致。据介绍“水帘观瀑”列为岩中最佳处。当观看细瀑泻下时,水随岩石下滴,随风飘落,洒东如烟,洒西似雾,组成“帘帷”垂在阁外,让人们透过水帘眺望远山近岩,仿佛身历飘渺的仙界。这便是一副楹联所写:“石室水帘清净地;月岩风洞过来人。”“洞岩为寺,既有水帘之奇,也有石室之幽。”真是“细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广!”

  走出寺门,随山势步上阶石,有座“登天桥”,下临深不可测的山谷,俗称“舍身岩”。从突几的岩旁,蛇行而上,翻上了岩顶,便见"天台亭",俯瞰山下田园阡陌,农舍俨然,而仰望上空,岂止“离天三尺三”。岩顶的西边,山势 陡险,到了一个深坳,有大石,涧流漫过,这就是“水帘”的源头

青芝山

  青芝山又名百洞山,屹立在连江县倌头镇西北秦川溪畔,距104国道约2.5千米,每当春夏之交,山上盛产青芝(灵芝)而得名。自从明代董应举致力青芝山开辟自然景观之后,山间奇石怪岩,各具其名,又垒砌各种形状的洞穴,或浅或深,或大或小,林林总总,俗称"百洞"。

  究竟青芝山洞有多少?据旅游学家介绍,山间大的石洞有10个,可容人进入的小石洞则有上百个,引人人胜。如果从秦川溪边拱屿村旧路上山,入山的第一亭,有副柱联:“初地引人徐入胜;好山一望始开怀。”亭的周边有许多景观:“蛤螟上山”、“木鱼岩”、“伏地狮”、“独鲤朝阳”、“杜鹃泣血”、“鳖石”等,纯取奇形怪状的岩石,间以山林景色,组成各具特色的胜景。顺着石蹬而上 ,树林茂密,有一亭冀然,这座30年代筑建的钢筋混凝土半山亭,较为别致。一副面向闽江口的、楹联写:“莲岫耸奇观,喜百洞垒垒,从此振衣绝顶”“虎门留战绩,叹大江滚滚,更谁击楫中流”记述了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时,闽江口人民奋起反抗侵略,金牌炮台游击杨金宝开炮,击毙敌舰首领孤拔的事迹。

   “半山”而上,沿途丛林幽径,清静宜人。蝙蝠洞,距青芝寺仅有300步。洞口前刻篆体"蝙蝠洞"3字,洞里幽邃阴暗,常有蝙蝠栖息。明代叶向高有“古洞云深藏蝙蝠”,此洞为山中最大的穴洞,能容纳300人。可惜久已淤塞,现仅通入数米。洞口甫道之下,有一巨石,如鲤跃上,便是“鲤岩”。而巨石周围新砌湖岸,湖水清澈,倒影山光林色,宛如一帧彩色绚丽的画面。湖岸花圃卉地,四季姹紫嫣红,好似山中的公园,供人驻足小憩。附近莲湖畔,有座华侨捐建的"观光亭",书刻柱联:“观止人皆推百洞;光临客独恋斯亭。”表示湖山林丛的秀色恋人。还另有一副对联:“异域羁留怀故土,名山点缀开新湖。”

   湖岸东侧,有一阔大的平埕,立有林森先生藏骨塔。塔身由青石雕刻砌建,花饰图案精美,四方罗汉造像逼真,自见传统的古建筑艺术风采。林森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而后出任参议院议长、国府主席等。他与青芝山水结有深缘。从重建青芝寺大雄宝殿,到开拓别墅“啸余庐”等,为青芝胜地皆竭力筹划。 登山路入“栩园”,仰俯远近岩石山色,各得乐趣。如猴抱桃啦、仙人摇橹啦、西施浣纱啦.....引人流连。逶迤上山,从梅花楼人寺侧,好像置身江南园林境地。既有"翠壑"假山盆景式花地,又有苍松拱抱的"松风阁",皆见恬静清雅。

  青芝寺建在山间,依扼山势,两殿相连。前殿外似洋楼,青砖砌墙,内按传统宫殿式构筑,有楼附立。称大雄宝殿,成为国内唯独一家建筑格局的佛寺。殿后分左右石级登入后殿,神龛前展示一枚竹节大灵芝,人称“镇山之宝”,为寺名作了注释,名副其实。它和大雄宝殿由整块楠木雕成的“如来佛”像,视为寺内的珍品。

  出寺门向下,履潺岩,过石径,进入“观仙洞”,经九曲,才能窥天。洞壁石刻明代叶向高七律二首,以“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壮客游”传为佳句。传说叶向高、林友我和董应举3人攻读山,一日暮返林问,路上闻人传语:“三人同行两宰相。”叶、林不闻其声,而董却听见其语,回头寻谁戏弄,竟不见人,只听回应:“回头看我是侍郎”。后来,董果然出任工部右侍郎,而叶、林二人都居相位。其实,这是神化古洞的民间传说,与“观仙洞”无涉。因为,董应举开山前,已有洞在,不过那时不叫“观仙洞”,只称“石良”或“五曲洞”。民国初年,林焕章等组织微社,因从此洞口可观“八仙岩”,改名"观仙洞"。洞 里还有李兆珍书刻的明末曹学位诗章。再从石阶下行,石丛中有一石似蹲猿兀立,周围乱石参差,垒成穴洞。从“引人人胜”刻石入口,向下历5曲,到了洞的中心处,见一平旷石室,能容几十人,四壁上空,别有洞天。前行孔道,过三四曲,直通“悬石洞”。只见双石相悬倚立,构成天然门户。左侧,连“星窝洞”,上覆盖一石,圆形,斑痕点点,含有磷质,暗夜闪光,称“石覆洞”,又称"星辰洞"。从此北行,有“宛宛门”,内洞上一巨石垂盖,自成方室,这便是董应举山中读书处"定光石室"。洞后山壁上,山泉溅珠,形成翠帘,俗称“翠帘洞”。至于寺侧左上,有三巨石亭状夹立,自成洞境,转折处另有小洞,径旁又见“天路”、“天巷”诸胜。而在“栩园”之后,垒石亦奇,原以“太虚洞”定名,只是董应举未及辟成,留一憾事。

三十六脚湖

  平潭县海坛岛的中部有一个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周长16.5千米,水面2.1平方千米。据说在很久以前,由于地壳上升,海角与广海之间被海沙淤积成坝,后来淡水注入,海水淡化,以至成了淡水湖。也由于地壳的运动,湍急的水流使湖岸的海蚀山石裂缝逐渐加深加宽天长地久,湖岸曲折,湖水就像有36只脚向湖岸延伸,因此称“三十六脚湖”。湖滨拱卫着的有照镜山、牛山、海坛山等,层峦叠翠,山光流影,岸草阡阡,怪石峥嵘。有何连城的诗曰:“万顷波涛一镜开,彩云涌处接天台。敢夸身在层峦上,引得晴光拂面来。”因为海坛岛属海蚀地貌,奇形怪状的岩石就特别多,其中有苍鹰石、雄鸡石、蘑菇石、春笋石、四角风动石等40多处,光怪陆离,妙趣横生。

  “湖脚”深处有一石礁称“龙屿”,像苍龙昂首,古代乡人敬以为神。旧本《福清县志》说:“湖神甚灵。相传有捕鱼人曾闻水中作人语声。”清乾隆年间,福清县丞岑尧臣建“龙宫”于“龙屿”之上,并作《龙宫词》曰:“三十六脚湖深处,中有一礁号龙屿。绿玻璃涌碧莲花,波光云气相撑拄。传言此下有潜龙,水底时闻作人语.....”以后“龙宫”成了平潭县百姓祈雨的地方。湖中另有大小两座山丘,远望像两只神龟,首尾相衔,浮游在烟波浩瀚的湖面上,因称“神龟石”。此外还有莲花石、钓鱼台、鲤鱼岩等胜景,美不胜收。清俞廷营泛舟“三十六脚湖”,见了这许多的湖光石影,诗兴大作,为诗曰:“波光如画碧如油,日落风清好泛舟。三十六湖烟水阔,不知领得几多秋?”

  平潭县有10景,其中以“三十六脚湖”为最,历史也最为悠久。史载,早在唐代,这里就已经是朝廷牧马的地方。据说其马多是名贵的"龙种",因此“三十六脚湖"的”“龙马”名闻天下。宋代还特别设“牧马监”,管理“马业”,一直到了清嘉庆三年(1798年),平潭才设“平潭厅”,隶属福清县,民国元年改为平潭县。平潭县四周皆海水,苦涩不能饮用,唯三十六脚湖水为淡水,“盈盈一水碧,大旱不枯竭”,成为平潭县30万人口的生命水。1982年“三十六脚湖”被宣布为自然保护区,其山,其水,其树,其石都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更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区。

龙王头海滩

  从福清小山东的海岸渡口,乘坐海轮横跨海面,大约20分钟,便抵达闻名远近的千礁百岛县的主岛--海坛岛。岛像一只侧卧的麒麟浮现在东海万顷波涛间。新辟的海滨游乐园,便选在海坛湾的西南隅,距城关1.5千米。海滩朝向正东,略呈弧形,宽500米,平均坡度1-2度。砂粒细小均匀,晶莹洁白,称得上独具优质的海滩娱乐场地。

  夏季,不论清晨,还是傍晚,都很热闹。当然,更多的人们喜择涨潮时分,亲睹水清浪柔,可以沿着沙滩“踩海”,迎着一阵又一阵“浪打浪”飞溅起来的雪浪花。置身这样独特的境地,比起“大浪滔天”的声势和景致,更显得有秀雅明静的长处。

  沙滩上宽阔的地带,可以让人们行车走马,这又是一种引人喜欢的体育活动。车成阵,一队志趣相同的结伴、鱼贯地行驰,自有乐趣;马成群,一队喜好相同的出发,接踵地骑走,亦见潇洒。沙滩后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称得上“漫无边际”。炎日当空,许多揽胜者,喜欢选择在林间漫步。清新的空气,微微的凉风和荫暑的林地,好似进入了“世外桃源”。有的慢跑,有的急步,各逞所好,自感“回归自然”的收获。这是又一番“风景独好”吧!

  在海滩运动的,还有许多项目。一伙成队在玩水球,生龙活虎;一帮成阵嬉戏,互相击水溅身,笑声频频;一组上船行驶,迎着风浪,歌声四起;一行踩在沙滩近水的地带,俯拾贝壳,尽享大自然的惠泽,美不胜收。

  为了提供海滨旅游的服务,滩上分布了各种商摊贩点,包括衣食住行的项目。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度假村”的建筑物已成了格局,楼屋高低相间,自成网络。夏季,最引人喜欢的是蒙古包、网床和太阳伞。这段海岸线有5000米长,沙滩宽度500米,开发起来,远景明天更好。据说整个龙王头的海滩,只能算是平潭县第二流的沙滩。最好的坛南湾沙滩,仍是一个待开垦的“处女地”。

  当黄昏时分,或丽日中天,在这欢腾的海滩上,色泽鲜艳的太阳伞下,经常聚集着年轻人的盈盈笑语。有的正准备迎着大潮,跃动在海水中;有的还在此起彼伏的布幔里,欣赏与潮声相和的轻音乐;有的干脆躺卧在海滩上,跟贝壳打交道,享受“日光浴”;有的赶着浪潮踩海,观赏滩旁礁石“咬”浪花.....这里,年轻一代的欢欣和喜悦,把龙王头海滩列为乐土,温馨在海天苍苍的幸福天地,多么饶有兴味!

罗源

        罗源湾在罗源县城关的东面,海湾曲折,口窄腹大,形似葫芦,纵横数十千米,总面积2.27万公顷,为中国的6大深水良港之一,被誉称为闽东"夏威夷",因此,早在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就曾为此而踌躇满志。

  1984年李先念主席视察罗源湾,也不禁击掌称赞:天生良港,必须开发! 其实罗源湾不但是天生良港,还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地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天一色,飘渺无际,时有鸥鸟掠面而过,忽听渔歌扑耳而来,此时此景有多少的感慨,就有多少的风情。罗源湾盛产海带和紫菜,又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诸如石斑鱼、鲨鱼、鳃鱼、鳗鱼、日本鲤鱼、黄鱼、带鱼、目鱼、鲳鱼、马鲛鱼等。海里长风细浪,便于泛艇、垂钓。不时又有一些水鸭、白鹭、海鸥等掠空而过,你也可以大饱眼福,领略它们腾空高翔的欢乐。

  罗源湾傍海处有天堂山环抱,似天生的大屏障。在天堂山的山谷中,茫茫林海,时有野猪、野鸡、鹏鸽、斑鸠、野鸽等攀岩越涧,可以给你无限的惊险和野趣。天堂山麓设有“帝苑狩猎俱乐部”,已经建成的有“明珠山庄”别墅群以及与之配套的夜总会、综合酒店、高尔夫练习场、网球场、桑拿浴、健身房等,最饶有趣味的是可以到猎场租一只从德国进口的纯种猎犬,借着朦胧月色,在深山野林进行“夜光狩猎”。枪声一响,偶有所获,就地烧烤野炊,香喷喷的不知有多少情趣!

本条目最后由 碧野醉仙 更新于2009-03-16 08:29:58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